贵阳学院军训新生收到避孕礼包 女生尴尬丢弃引热议
贵阳学院军训新生收到避孕礼包 女生尴尬丢弃引热议
避孕五件套是指5种不同类型的避孕器具,避孕套、避孕药、润滑油、避孕栓、避孕膜。2014年9月18日,贵州省贵阳学院为400余名大一新生们开了一场生殖保健知识讲座
大学理应是青春活力四射、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场所。然而,贵阳学院发放避孕工具的行为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这一看似大胆的行动,其背后到底是对性教育进步的探索,还是引起广泛质疑的不当行为?让我们共同探究此事的真相。
事件背景
2014年9月18日,贵阳学院迎来了一批新生。这一天,他们完成军训后,按照安排来到礼堂参加讲座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场讲座的主题竟然与“性”紧密相连。在能容纳四百多人的大礼堂里,老师一开始就提到了“性”这一敏感话题。PPT上的某些图片让许多女生害羞地用手中的书本遮住了眼睛,而男生们则不时地偷笑。
讲座落幕之后,新生们领到了学校发放的“迎新大礼包”。礼包中除了有《步入青春》的宣传册,还包含了5个塑料袋。有见识的同学辨认后,发现这些塑料袋里分别装有避孕套、避孕药、润滑剂、避孕栓和避孕膜,共计5种不同种类的避孕工具。
校方举措
张处长表示,自2014年起,学校开始推行为新生举办性知识讲座并派发避孕工具的做法。学校与社区合作,并邀请了计划生育部门的专业人士来开展生殖健康讲座,共派发了400多份礼品包。据校方所说,举办讲座和分发礼包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。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给处事懵懂的新生做正确引导。
张处长指出,他发现不少大学生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擅自尝试禁果,结果不得不去医院进行人流手术,这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。学校认为对此事有责任,并希望能够有效降低此类伤害事件的发生。
学生态度
学生们对学校的这项做法看法不一。有位姓周的女生表示:“我们已是大三学生,却从没听说学校会发放避孕套。”她认为,尽管已成年,但在大三、大四学生中开展性教育是合理的,但给大一新生发放避孕套则显得不必要。她觉得,许多新生较为单纯,学校此举似乎有鼓动婚前性行为的倾向。
刘姓同学大二时持有不同意见。他认为新生对很多事都不了解,因此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。学校此举有助于他们尽早掌握相关知识,以便将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更好地保护自己。而许多大一新生则感觉有些不自在,说不清楚是哪里不对劲,并表示这些避孕工具对自己并无用处。特别是女同学,不少人在事后将礼包丢弃了。
社会争议
报道一出,社会反响强烈。有人觉得学校此举走在时代前沿,体现了对学生负责的态度。如今信息时代,学生虽接触不少性信息,却常缺少正确指导。学校举办性教育讲座,分发避孕工具,有助于学生科学理解性知识,防止因无知而遭受伤害。
然而,有些人对此感到困惑,甚至持反对态度。他们认为,大学应当专注于学术,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全面素质。发放避孕器具的做法,在他们看来,似乎是在默许甚至鼓励性行为,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。
他校做法
与贵阳学院不同,其他院校在性教育领域实施的方法各异。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性教育课程,但这些课程内容多集中于生理卫生,很少触及避孕等实操环节。此类课程多采用严谨的学术授课方式,学生们通常只是被动地听讲,对课程兴趣不大。
某些学校并未设立专门的性教育课程,学生需自行通过网络等途径自行寻找相关知识。但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,学生很可能接触到错误或误导信息。因此,性教育在大学里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未来思考
高校性教育的发展前景广阔,但仍需不断探索。学校需在推广开放性教育的同时,兼顾传统观念,寻求平衡。既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性知识,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,又需避免教育方式导致社会误解和疑虑。
学校应多与学生交流,弄清他们对性教育所需和所想,从而制定更贴切的教育计划。此外,还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性认识,让他们认识到性不仅是生理需求,还涉及承担义务。那么,你感觉在高校进行性教育,怎样的做法最为恰当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,并对本文点赞和转发。